三江并流,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区域,这里有着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景观,有着各种稀有的野生动植物,更有着独特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习俗。走进三江,一路上我们倾听着茶马古道悠扬的马铃声,震撼于怒江汹涌的江水和缥缈如仙境般的云雾,赞叹着澜沧江大峡谷的雄伟壮阔,迷失于雨崩圣洁旖旎的雪山之中,感受着异彩缤纷的民族风姿,一路风光、一路感动,大自然在这这里向我们展现了其无穷的魅力。
波澜壮阔的怒江大峡谷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达4.1万平方公里。怒江,古称“黑水”,两岸山势壁立陡峭,江水奔腾汹涌。一路上,海拔多米的碧罗雪山和海拔多米的高黎贡山与我们相伴左右。两山对峙,大峡谷中江山咆哮,声震群山。怒江就犹如一个彪悍的汉子,从险峻巍峨的蜿蜒大山中硬生生劈开一条道来,波澜壮阔奔腾而去。“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行走在怒江大峡谷,满眼都是大山大水,阳光也湮没在深邃的峡谷之中,飘飘细雨伴我们度过了在怒江的每一天
通往西藏察瓦龙的那洽洛大峡谷是怒江大峡谷精华所在,田壮壮的《德拉姆》就是沿着这条古老的茶马古道一路拍摄而上的。清晨,白色的云雾下的细雨笼罩了整个峡谷,峡谷内山势险峻处如利剑直刺蓝天,山势雄浑处如巨龙游走峡谷,怒江在高大峡谷深处竟然显得如此的温驯。
怒江无舟,所经之处只有江面上那一根根钢丝溜索和一座座宽窄不一的各式吊桥。怒江一带皆为崇山峻岭,怒江人出门就必须穿越无数险滩溪流,而怒江是一条难以驯服的河,水流湍急,浪大旋多,千百年来,怒江两岸的人民始终无法用航船征服怒江,于是吊桥和溜索应运而生。在怒江不论男女老幼个个如同电影中的武林高手,钢钩往钢索上一挂,无论背多少东西,哧溜一下就滑到对岸去了,身手之高令人叹服。俗话说,不滑溜索不算来了怒江,在一个当地帅哥的保护下,我也壮着胆子滑了两回,脚下是滔滔江水,耳边是呼呼江风,那感觉真是又怕又爱。
除了让人胆颤心惊的溜索外,吊桥就是怒江另外一道风景。怒江上的桥梁,因为地质结构和建造难度等原因,基本都是悬索桥,现在只不过将原来的竹藤结构改成了钢丝而已,很多桥面仍然是一块块咯吱作响的木板条铺就。“朝红桥”、“向阳桥”还有桥身充满时代口号的对联,无一不彰显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烙印。颤颤巍巍地扶着铁索踏上桥面,整个桥身随着脚步轻微晃动着,透过木板的缝隙看脚下滚滚大江东逝水,抬头看两岸青山相对出,让人深刻体验到了怒江大峡谷的雄姿。
除了河流的阻碍,大峡谷险峻的地理地貌,也让当地人不得不选择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背篓,自然而然就孕育而生,成为当地老百姓出门必备的生活用品。走在山道上,随处可见背负沉重背篓的大人小孩,套在头上的,背在肩上的,几千年来人们就是这样不屈不挠地承受着大自然的考验和威逼。人的力量不足时,就借助骡马,这也造就了三江并流一带著名的茶马古道。
马帮文化、茶马古道,古老而神秘,它与丝绸之路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怒江一带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今天察瓦龙沟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无阻的道路。岁月流逝,在其他地方的茶马古道已经作古的时代里,这条险峻崎岖的驿道上却依然能听得见骡马的马铃声,历史,仿佛在这条古驿道上停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