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千里
“我们一路上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大多数士兵都受伤了,而自开战以来没有得到任何物资补给。到开战后的第5天,我们遭到了中国军队的伏击,我身边的副官阵亡了,我部剩余官兵开始溃逃。我只得下令转移到山地高处抵抗”
——原印军多格拉联队第4营营长库迪普-辛格在其著作《一个陆军军官的战地日记》中回忆瓦弄之战的场景
年11月中旬,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在藏字部队、第11师等部队准备向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带的印军发起合围歼灭的时候,在东段地区东部的瓦弄地区,我军发起更大规模的反击作战也开始进入倒计时。
作为在东段与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合围战平行的战役,此次临危受命的是第师——这是我军一支拥有悠久历史的精锐部队,其前身是抗战胜利后组建的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不久投入解放战争,后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年11月东北野战军改为第四野战军,第19师的番号也改为第44军下辖的第师。作为四野的主力师之一,师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路打到岭南的南海之滨,解放战争时期历次重大战役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这支战功卓著的部队以战斗积极性高,攻坚顽强,执行命令坚决,且最善于爆破而享誉全军。年,已经转隶第54军的师全体官兵奉命入藏,随即开始了自己在雪域高原上的又一段传奇。
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此地是东段的最东部地区,东南毗邻缅甸和印度,整个面积达余平方公里。这里高山峡谷纵横,地势起伏极大,有些地方高低落差竟能超过米!这造成了不同地区温差很大,在河谷地带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温暖湿润,而在高山则常年白雪皑皑。水流湍急的察隅河纵横其间,加上遍布原始森林,又是地震高发带,地形极为复杂。而就是这一片环境恶劣的地区,依然顽强生活着藏族的分支珞巴人。
瓦弄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中方,但年被英属印度殖民当局非法侵占。英国人走了后,自恃继承英帝国遗产的尼赫鲁又继续派兵抢占,一开始驻有印军第4师第5旅一部。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结束后,印度又开始往东段地区大肆集结部队,在东段新组建了第2师,一开始其下辖的第旅前往瓦弄设防。
10月31日之后,该地防务又由第2师第11旅接管。这个第11旅共有兵力余人,下辖4个步兵营、两个炮兵连和1个勤务分队。该旅旅部位于瓦弄机场,在察隅河以西地区驻有3个步兵营,其中锡克联队第4营驻曲子扎公,库马盎联队第6营在瓦弄扎公至07号高地设防,多格拉联队第4营则在07至32号高地间摆开阵势。而在察隅河以东地区的“东”台地至迪能之间,则由廓尔喀联队第3营驻防。各营防区作深梯次交叉配置,形成纵深立体的防御网络。各营以下均以连为单位,组成马蹄形地堡群阵地,这些防御体系的构建体现出印度陆军当时的最高水准,也把印度对整个瓦弄地区的野心表露无遗。
我军方面,在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只有昌都军分区的步兵团及其他军分区独立营,在易古通以南跨那底曲河一带与侵占瓦弄的印军对峙。10月末,看到印军大举增兵东段地区的情况下,总参开始调第师开赴藏南地区。
10月27日,总参发来急电:师攻歼瓦弄之敌。要求师全部调往察隅地区,在昌都军分区前指部队的配合下,歼灭瓦弄地区的印军部队。10月28日,北京又电令第54军军长丁盛组成前线指挥所,任命丁盛为司令员兼政委,副军长韦统泰、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任副司令员。其中丁盛是从红军时期一路走过来的虎将,在敌后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以其勇猛果敢的指挥风格在军中获得了“丁大胆”的绰号。
11月6日,丁盛和其他指战员抵达察隅地区,并正式在此开设指挥部(简称丁指),而其所属部队已先期抵达该地进行集结,并开始对印军阵地展开侦察。重视情报工作历来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在11月2日师抵达察隅地区后,第团团长和昌都军分区侦察科副科长就亲自前往察隅河东岸进行侦察,二人甚至潜入印军后方一昼夜收集情报。两个军中的中级干部,居然亲自跑到敌人眼皮底下执行危险的情报任务,这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在经过对敌情、地形等情报进行一系列研判之后,针对印军兵力集中,规模较大,且工事较强的特点,丁指决定将主力部队成一个梯队展开,将兵力集中于印军较薄弱的左侧,采取迂回包围,切断后路的战法,对敌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同时,以穿插分割战术力图全歼印军——这一系列战法与在西山口-邦迪拉采取的“打头、击背、斩腰、剖腹”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经过反复论证,各部队具有部署为:第团经05、06和07号高地沿牙比河北山梁直插格里,以1个营的兵力抢占有利地形,关住印度背后的大门,而团主力直奔瓦弄机场,和团一道围歼印军第11旅旅部。第团沿瓦弄扎公进入瓦弄,将印军首尾分割,并在昌都军分区独立营配合下,歼灭瓦弄印军,然后转向察隅河东岸配合步兵团的行动。步兵第团加强营攻击察隅河东塔巴地区的守军,第团则作为预备队随时进行支援。为最大程度给步兵提供炮火支援,丁指将第师混合炮营,第团毫米炮击跑连河82毫米迫击炮连组成炮兵群,部署在那底曲北侧及05号高地之间。同时还在丁指驻地吉公附近部署一个高炮营,掩护后方安全。
11月12日,丁指向全军发出动员令,号召部队官兵英勇杀敌立功,战士们早已摩拳擦掌,枕戈待旦。随后主力部队从吉公出发,乘坐卡车前往前沿阵地,为了保证运力,丁指一个组织了辆军车担负公路运输,另由民工七千余人,骡马牦牛八百余头参与后勤运输,整个部队调动规模之大,为东段战场前所未有。
11月13日,我军主力先头部队已抵达航堆以南的前沿阵地,而首先要面对的则是一处名为05高地的硬钉子。印军的防御前沿布置在曲子扎公山上,该山呈东西走向,山势陡峭,难以攀爬,而05号高地则是插入印军纵深的唯一缝隙,不过印军对该地的防御却极为疏忽,昌都军分区独立营第3连不费吹灰之力,轻取05号高地,遭遇当头棒喝的印军这才回过神来,开始向05号高地展开炮击。不过,印军的炮兵发射效率并不高,我军稳住05号高地的阵脚后,又拿掉了旁边的06高地,发现情况不妙的印军开始加强炮击力度,并接二连三向我军阵地发起强攻,但均被独立营官兵击退。
14日上午10时起,印军库马盎联队第6营在炮火掩护下,先后9次向我军阵地发起冲锋,但装备56式枪族的独立营第3连相比较那些端着二战栓动步枪的印军士兵,有着更明显的火力优势,印军的攻势全部被我军粉碎,我军还趁势攻占了附近印军驻守的6个山头,歼灭印军近百人。进攻受挫后,印军又调集多格拉联队第4营加入战阵,又连续发起3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这时第团支援部队及时赶到,并将2门毫米迫击炮,5门82毫米迫击炮和5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搬上高地,获得火力补充的独立营很快压制住了敌军的炮火,战事一时陷入胶着。
虽然我军成功守住了阵地,并插入印军防御体系,但印军的反扑频次之多,炮火之迅猛,也让我军指战员始料未及。这时无论是后方已经前进到航堆以南地区的丁指,还是山顶之上的我军官兵或许都没有想到,印军如此急切地求战,是因为他们正在酝酿一项庞大的“献礼计划”。
年11月14日是尼赫鲁的73岁寿辰,印军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为了在总理面前邀功请赏,计划从瓦弄一带以优势兵力进攻我军,以“前所未有的惊人胜利”为尼赫鲁的寿辰献礼。为此,考尔中将甚至亲自前往瓦弄前线督战,只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我军部队以极快地行军速度,在印军发动攻势前赶到了前线,并成功夺取印军几处重要据点。考尔的计划此时被完全打乱,不得不调集军队去修补已经被攻破的防线,而就在他疲于奔命地拆东墙补西墙时,第师主力部队已经进入预定位置,我军在瓦弄地区的全面反击即将打响。
兵说视界感谢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