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映的《中国机长》中,有一段故事让人心痛。一位老爷爷乘飞机去西藏看望几十年前一起作战的战友,旁边的小伙子问,那一堆老爷爷坐在一起肯定要边喝茶边吹大牛,我干死几个敌人,你甩了几颗手榴弹。不料爷爷却拿出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说,他们啊,年龄比你还要小。在西藏打仗的时候,一场雪崩,他们长埋于雪山脚下。一整个班都死了,只有我活了下来。
今天要讲的故事主人公,就是进藏工作几十年,为中印边境反击战做出贡献的一位老人——申竹林。年申竹林任昌都军分区加强营的政委党委书记,他们驻军在中印边境东段的西藏察隅地区,接到打击越过“麦克马洪线”盘踞在呷林公的印度侵略者的命令。
这里道路崎岖,沟壑纵横,几乎可以说不是人走的路,看着只有几百米,走过去却要足足花费几个小时。但是为了打击敌人,加强营不得不穿过这悬崖峭壁,隐蔽埋伏于米拉山半山腰。傍晚时分,战士们严阵以待,背上了一周所要用的弹药和粮食,走上了雪山,与其说是走,不如说爬,战士们只能扣着石缝,一步一步地往前挪。这路,就算山羊也不敢走吧!
何况,还要运送重炮上山,重型迫击炮重公斤,即使分解开来,炮身重为公斤、炮架为75公斤、炮底盘为95公斤。这种任务几乎无法完成,但加强营一连经过日夜研究,临时组成了修路组和运炮组,利用绳索和葛藤,有人扛着重炮,有人在前面拉,有人在后面推,终于齐心协力将上百斤的重炮运上了山。
天空微微发白的时候,我军到达了山腰。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靠着指南针,我军足足走了十三个小时。虽然已经累得疲惫不堪,还是振作精神准备进行工事构筑。正在这时,敌军来偷袭了,我军紧急中投了几颗手榴弹,敌军就败下阵来溜走了。年11月16日,瓦弄地区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的战斗打响了。敌方怎么也想不到山上竟然会有重炮,猛烈的炮火重重攻击敌军,印军垂死挣扎,最后还是败倒在了我方的重炮组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算再艰苦,我军都有能力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