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察隅县 > 察隅县环境 > 一位从冰川里走出的院士澎湃在线

一位从冰川里走出的院士澎湃在线

发布时间:2023/4/16 9:28:30
北京医院荨麻疹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年3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诞辰周年的纪念日。3月20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为此专门举办研讨会,施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齐聚兰州,缅怀这位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先驱。

“施先生是我的老师、我的战友,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中科院资深院士李吉均在研讨会上激动地说。虽然身体状况欠佳,但86岁的李吉均仍坚持参加会议,以此纪念他亦师亦友的施雅风先生。

正是这份坚持,只要身体允许,

再高的山,李吉均都要爬上去;

正是这份坚持,

再难的科学问题,李吉均也要挑战。

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升、

黄河起源与地貌演化,

他用一生来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山高原之上。

深入祁连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这首《勘探队员之歌》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这“火焰般的热情”也点燃了李吉均的梦想。

年,李吉均出生于四川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以优异成绩读完初中和高中。20世纪50年代,在“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理想。

李吉均也不例外。

年,他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那时候,他的梦想是骑一匹白马,漫游在祁连山深山幽谷之中,为祖国探矿。

他心中认定,炼钢需要煤炭,矿产是工业的粮食。

李吉均高中毕业时身体比较羸弱,大家知道他的“探矿理想”后,都觉得他身体肯定吃不消,干不了地质这行,于是劝他改学地理。

李吉均不气馁,为增强体质,大学校园的操场上常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坚持天天跑步,晚上洗冷水澡,如此下来,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更为日后的野外工作打下了基础。

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李吉均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师从留德博士、著名地理学和地貌学家王德基教授。

年前的祁连山腹地,冰封千里,人迹罕至。直到一支赶着牦牛和骆驼、穿着笨重老式棉袄科考队的到来,才开启了中国冰川科考的序幕。

25岁的李吉均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这是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由施雅风带队,率领余人向祁连山进发。

冰川位于高寒地带,不仅海拔高、空气稀薄,而且常有遭遇雪崩、陷入冰裂缝的危险,但高山冰雪利用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还将促进相关一系列学科的发展。

“我们当时都是首次研究冰川,在七一冰川现场听了苏联学者道尔古辛讲课,初步掌握考察方法,大胆分头进行。李吉均领导黑河分队,经两个月艰苦工作,实地观察5条冰川,应用地形图与航空相片,统计到条冰川,面积平方公里,计算得冰储量21亿立方米,写有很详细(包括冰川、地貌、气候、水文等资料丰富)的考察报告,圆满完成任务。”

年,施雅风在《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环境演变——李吉均院士论文选集》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这是李吉均与冰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壮美的冰川深深吸引了这位热血青年,他此后的生活和工作再也没有离开过冰川。

从现代冰川到古冰川,从大陆性冰川到海洋性冰川,从祁连山到青藏高原,李吉均徒步考察了全国大部分典型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

年,李吉均在参加第二次祁连山冰川考察时遇险。

当时没有地图,考察队在祁连山深处迷路。队员们只能凭借罗盘和山脉走向行进,眼见随队带的口粮所剩无几,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走出去。

幸好一位会打猎的蒙古族向导,猎杀了一头野牛,才解了燃眉之急。

但是,考察队后来发现那不是一头野牛,而是当地牧民跑丢的一头牦牛。队员们非常内疚,通过电台联系到当地县政府,当面表示歉意并按当时的市价赔了牧民60块钱。

而当走出茫茫的祁连山时,考察队只剩下一顿饭的口粮。

“那时候条件比较差,没有什么先进仪器,工作笔记都靠手绘。虽然地理条件艰苦,但是对于我们搞地学的人来说,却是很好的资源。”李吉均后来回忆说。

李吉均院士与考察队员讨论冰川遗迹的分布

高原之梦

年,李吉均与费金深合作,不到半年就编写出一部10万字的科普读物——《冰雪世界》。

施雅风评价这本书文字流畅、科学性较强,引人入胜,很受读者欢迎。

年,李吉均重新开始了对冰川更深层次的研究。他加入中科院青藏考察队并担任冰川组组长,负责西藏以及横断山脉的冰川考察研究。

得知李吉均要去青藏高原,南京大学的杨怀仁先生怕他身体受不了,劝他不要去。

“我确实身体不好,但是我现在不去,等老了再去吗?”李吉均回答道。

青藏高原雨季的倾盆大雨几乎伴随这次考察的全过程。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李吉均终于看到了慕名已久的阿扎冰川。二三十人的队伍驻扎在一棵七八十米高、大伞如盖的冷杉树下。到了晚上,他们就伴着雨声风声,在树下入眠。

冷杉所在的冰碛,会不会是年前那次小冰期的遗存呢?这棵遮风避雨的千年冷杉,突然给了李吉均灵感。

他采集了冰碛上的朽木,带回去做了碳十四测定,却发现那是三千年前的新冰期时代遗存。

李吉均把这处曾经的冰川定名为“雪当冰进”。而这次科考,印证了李吉均20世纪50年代考察祁连山时留下的一个推测: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集中的季风海洋性冰川分布区,那里山高谷深、冰川融化强烈,夏季常形成冰湖溃决及冰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冰川上,李吉均积劳成疾,患上了高原反应引起的严重肺水肿,由此落下了病根。

历时4年,李吉均带领冰川组,对东起雀儿山西到阿里与西昆仑山、南起喜马拉雅山北至羌塘高原的冰川,进行了艰辛的长途考察,其中包括冰川性质、雪线变化、冰川发育与地形、大气环流关系、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的划分标志和界线、第四纪冰川变化与高原隆起关系、冰川与洪水及灾害防治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异常丰富的区域性资料。

李吉均院士与考察队成员在马衔山多年冻土观测站合影

而经过10多年的艰辛考察,李吉均更是对冰川发育的自然条件、冰川的分布与性质、成冰作用与冰川运动、冰川水文特征、冰川变化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把中国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的界限划定在丁青—嘉黎—工布江达—措美一线,确立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冰川的各项气候和其他指标及成冰作用、蚀积过程和地貌特征。

年—年,李吉均与他人先后撰写了《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两部专著,全面深入阐述了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现代冰川分布、性质、变化及其与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雪域丰碑

年,李吉均迎来了自己科学事业的又一次重要节点。

他随施雅风、谢自楚等学者组成中国冰川代表团,第一次走出国门出访英、法、瑞士等国,并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冰川学术会议。

在此期间,李吉均与英国地貌学家德比希尔等外国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科学视野。

年,李吉均邀请德比希尔到兰州大学讲学,并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全国高校冰川沉积学讲习研讨班。研讨班组织学员到庐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实地考察,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东部古冰川的争论,并开始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研究。

“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曾是我国地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年,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先生提出华北地区和欧美一样,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及其后继者历时半个多世纪,在中国东部陆续建立了一百多个“古冰川遗迹点”,北到大兴安岭,南至西双版纳、海南岛,高如庐山黄山,低起海平面,均发现“古冰川遗迹”。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第四纪沉积和环境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怀疑中国东部低山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冰川的可能性。

为此,李吉均三上庐山,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与地貌发育问题》一文。

通过实地考察,他用热带亚热带地貌发育理论正确解释了庐山等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沉积现象和地貌演化,自成一家之言,得到了地理学界的广泛认可。

李吉均院士在马衔山山顶现场考察讲解典型的冰缘现象——冻胀草丘

年,李吉均和施雅风、崔之久等30多位学者一起,编写出版了专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他们在被李四光称作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庐山“大姑冰期冰碛物”中,找到了属于亚热带和温暖带的孢粉,由此证明,那些被李四光判定的冰川沉积,实际上是泥石流沉积。

这本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困惑中国地学界多年的东部古冰川成因之争,大体被澄清。

在研究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同时,李吉均还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yuzx.com/cyxhj/1258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