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声明,印度将驱逐所有其声称的领土上的中国人。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视其为向新生不久的中国宣战。10月20日,中国军队反击,击败了印军的抵抗,并向动推进了一定距离。10月24日,北京请求停火并撤退,条件是印度同意谈判解决。
但尼赫鲁拒绝中方的请求。接下来的3周,双方加强了军事集结,11月15日,印度发起了局部反击,激发了人民取得全面胜利的幻想。中国军队重新发起进攻,击溃了印度第四师。到11月20日,印度军队组织了几次无效的抵抗。也就在那天,北京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准备撤军:这时的尼赫鲁被打怕了,他接受了中国的停火协议。
中国边防部队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击毙印军人,俘虏第四营通信团副团长泰瓦利中校、第二拉加普特营营长瑞克中校、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营长阿鲁瓦利亚中校,阿萨姆步兵营第五营营长拉顿.辛格中校以下名印度士兵。
总政治部在接到前线战报后,在10月20日的电报中说:“今日反击战斗中已抓到一批俘虏,其中有校官三人。做好这批俘虏的工作,对印军的争取和对外宣传都极为重要。请立即派出得力干部和翻译,切实做好这一工作。”总政治部对伤病俘虏及印军尸体的处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电报强调:“对活捉的俘虏,要保证他们吃好、住好、穿暖、睡好;对军官,应分别管理,给予更优厚的待遇;对于伤俘,要和我们的士兵一样,给予治疗;印军的尸体,要妥为掩埋,严禁扒他们的衣脲。
中国方面在制订和实施战俘政策时,还考虑到印度的传统风俗和节日,对战俘有关庆祝节日的请求,一般都予以同意。在这一原则下,各收容所在年12月28日和年3月11日,分别为印军被俘人员安排了欢度圣诞节、洒红节等活动。察隅收容所还同意安排战俘庆祝印度国庆节。
各收容所严格遵守上述命令,从未发生过没收和侵占印度被俘人员私人物品。印军被俘人员住在生着炭火的厚棉帐篷里,配发棉衣、棉裤、皮大衣、皮帽、毡靴等防寒衣物,还发给他们牙刷、牙膏、毛巾、香烟、茶叶、糖等。各收容所购置文娱体育器材、书刊画报,建立有线广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收容所均设立一个医务所,使印军被俘军人的医疗和伤病员的救治得到保障。
在这些伤病俘虏遣返之前,中国边防部队还举办欢送会,西藏歌舞团前来进行演出,还放映了电影“三打白骨精”。
而对于被俘的27名印度校级以上军官,中国则安排他们于年4月26日抵达北京。在此之前,他们3月29日到达拉萨,在拉萨住了4天,随后前往西宁、西安、武汉参观,4月13日到达南京,游览了玄武湖、中山陵、明孝陵等名胜;4月15日到达上海,先后参观了百货商店、上海展览馆、手工艺研究所等处;4月22日到杭州,4月26日抵达北京,住在民族饭店,并游览了天安门、长城等名胜古迹。
年5月3日上午5点20分,27名印度军官乘坐伊尔14型飞机离开北京,途经西安、成都,于当天下午3点45分抵达昆明。9点10分,27名军官乘坐印度空军的飞机离开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