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上演,英国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随后掠夺殖民地的竞赛中,英国也在西方列强中夺得了最多的殖民地。而印度因为无与伦比的气候条件、无与伦比的劳动力条件(没有统一文明、统一思想、安于受压迫的宗教等等)成为“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印度是整个英国最为有利可图的“菜篮子”和“提款机”,所以英国在客观上也在印度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保证这个明珠能够长久地为英王陛下服务。
英属印度年代铁路网
为了长期稳定地从印度最大限度地榨取利益,需要将其他列强特别是咄咄逼人的俄国拒之门外,女王的战略家们为印度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防守战略来应对清、法、俄势力,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一个内湖战略。
针对清王朝:向东北构建缓冲区获取西藏的控制权。
针对法国:在印度洋沿岸建立缓冲区,对缅甸、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等地区取得控制。
针对俄国:向西北建立缓冲区,控制阿富汗阻挡沙皇俄国南下。
经营印度西北边疆尼泊尔、锡金、不丹、阿萨姆邦等地组成的内弧形地带,链接中东各酋长国到伊朗(波斯)、阿富汗、西藏直至泰国的外弧形地带。构成内外两层同心圆防御。
内湖:就是指英国要将印度洋变为内湖。
基于此战略,英国持续不断地围绕着印度挑起了一系列的战争并在年和年发起了两次对西藏的入侵行动。
而反观那个时候大清已经被列强远远甩在了后面。外敌入侵不断,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沙皇俄国的东北、新疆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内部太平天国等民变不断。这外烤内煎把大清弄得是要死要活,根本就顾不上万里之外青藏高原上的事务。
特别是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直接占领了拉萨,当时的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出逃外蒙并准备外附俄国。后来清驻藏大臣将其劝返并领川军入藏,但川军军纪废弛,他们在西藏目无法纪大肆破坏,土登嘉措最后不得不外逃印度(看来这大和尚一言不合就跑印度的脾气是祖传的),同时藏军开始反击,川军眼看就顶不住了只得吹哨子叫人,随后四川都督尹昌衡、云南都督蔡锷出兵援藏,眼看这川滇援军一到这事儿就闹大了。
川军入藏
这么一折腾就到了年10月,这清宣统皇帝也退位了,民国政府也匆匆地登上了政治舞台,正在一片手忙脚乱之际。大英帝国不愧是世纪搅屎棍,马上就看到了机会,英国方面派出了印度外务大臣麦克马洪出来说:大家都别打啦,要文斗不要武斗,我们一起喝茶交朋友吧!于是邀请西藏地方代表和民国中央政府一起来开会讲数。会议在印度西姆拉召开,史称西拉姆会议。
本着到处给人挖坑、埋雷的传统技艺,麦克马洪眼见袁世凯政府忙于南方征战,无心会谈之际抛出了一个“内藏”与“外藏”分治的方案,但这个方案太过高端,国民政府的代表表示实难理解而无法达成一致。。最后麦克马洪眼瞅着台面上赢不了干脆就小人做到底,于是私下贿赂西藏代表搞了一个秘密领土边界协议,史称《德里换文》。在这份秘密协约中划定的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就是现在所说的“麦克马洪线”。
这个非法文件因为没有官方签字,所以英国人自己都觉得公开出来不妥,所以也就一直秘而不宣,暂时雪藏等待时机。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形势总是比人强啊,就在英国忙着肢解西藏的这会儿,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新老帝国轮番上台表演,一战二战接踵而至,这大英帝国家底再厚也经不起这么连续折腾,渐渐也感觉自己中气不足、有心无力啦。
眼看着自己不行了,英国忙不迭地将自己的后事都安排上,派出了能臣大将到世界各处去到处搅屎、埋坑。远的不说,就在这南亚什么印巴分治、克什米尔、罗兴亚人、民地联盟都给安排上,麦克马洪线也排上了用场,赶紧翻出来晒太阳。这些在英国人口中的所谓“杠杆点”在随后的岁月里给本区域的各国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犹如一群不散的鬼魂至今还在南亚游荡!
而且为了让麦克马洪线成为既成事实,英国在年公开出版了标记有麦线的英属印度地图。又在年8月,偷偷地将年已经出版了《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重新印刷加入了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的内容。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他们对此没有做任何宣传和公示,就这么偷偷地改了自己已经出版的正式条约文件集!你要说这西方绅士们还真是有学问、有能力、有脸皮啊。
二战爆发后英军更是直接出兵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门隅、察隅地区形成事实占领。可叹那个时候的民国中央政府后来还组织了远征军去那边抗击日军,帮助这群英军。
随后的事儿就是二战胜利结束,英国海外殖民体系彻底解体,大英帝国的精英们也长出一口气:好彩,终于赶在解体前把坑都埋好啦!
年英属印度独立,英国将这些南亚鬼魂交到了印度手上,自己退居二线当上了木偶剧导演。其后就到了印度的表演时刻!
-----本节完-----
上一节:中印冲突的前世今生(1)为什么说中印冲突是必然的
请期待下一节